●查看原文●
之前學日文學到五段動詞就搞不清楚了,不知是老師說的太難,還是我自己太笨,後來再想想,應該是教學的方式也有關係吧!為了讓學日文的人好懂,都先教ます形,再學到五段動詞,上一段與下一段動詞,光是語尾變化,就讓我腦袋灌水一樣,分不清如何變了,後來想想,不管哪一種語言,通常都是先學動詞原型再學動詞的變化(過去式、未來式)
日語學習問答小冊
學習日語中,不過真的遇到太多的問題了,我希望把我腦袋中的疑問,用查詢的結果後,統整起來,並且集合各個網頁查詢過歷史。
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
日語:動詞變化的原因與解說
記錄是從此處稍微做一下排版與整理,希望自己能夠了解的紀錄。
(1)在日語裡,動詞、形容詞統稱為「用言」,因為它們會因意思不同(如表示否定、過去、意志、命令等)而改變形態。日語文法稱這現像為「活用」,您列出的「~形」就是各種各樣的活用方式(活用形)。「辭書形」,或作「原形」,顧名思義,即用言最基本的形態,用辭典查動詞的時候,也一定要把動詞還原到辭書形才找得到。
例如,在文章裡看到「走(はし)って」「走ります」「走れ」「走らない」等,都要把它們還原到原形「走る」才能找到這個動詞的意思(「跑」)。
打個比方,如果讀英文時看到loving, loved等詞,一定要還原成love才能在辭典裡查到,日語的辭書形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「辭書形」是教外國人日語時用的術語,在日本本土的文法中稱之為「終止形」,因為句子以用言結束(終止)時,如果無須附加什麼特別的意義,如過去、命令、假定等等,往往就會用該用言的原形,所以把原形稱作「終止形」。 「連體形」,顧名思義,就是後面可以連接「體言」(名詞)的活用形。換句話說,用言要修飾名詞時,就要用連體形,例如「走る人(奔跑的人)」的「走る」就是連體形,修飾著「人」。
不過,在現代日語裡,連體形和終止形其實已經變得一模一樣,再也沒有區別的必要了,因此日語教育界將兩者統稱為「辭書形」來方便外國人掌握。之所以會有「連體形」和「終止形」兩個不同的名稱,是因為日語的文言文(稱「文語」)裡,兩者有別,不得不區分,例如文語中「死(し)ぬ」是終止形,可是連體形則是「死ぬる」,而現代文法用語又繼承了文語的分類法,因此出現一個形態兩種名稱的不自然現像。
現代語中「死(し)ぬ」和「死ぬる」統一成「死ぬ」,終止形和連體形完全相同,文語的連體形「死ぬる」則已經消亡。 「連用形」,顧名思義,就是連接「用言」(動詞、助動詞)的形態。比如,「走る」的連用形是「走り」,下面接助動詞「ます」成為「走ります」就可以讓語氣變得客氣些;下面接別的動詞,如「抜(ぬ)く」,就變成複合動詞「走り抜く」,意思從「跑」變成「跑完全程」。 「假定形」,顧名思義,就是表達「如果」「假設」時用的。不過假定形絕對不能單用,一定要下接「ば」,才能正確地表達「如果」的意義,例如「走れ」+「ば」=「走れば」(如果跑的話)。 「未然形」,所謂「未然」就是「還未發生」的意思,用來表達否定(「沒~」「不~」)或意志(「我想~」「我要~」)、勸誘(「~吧!」)。未然形也不可以單用(「走ら・走ろ」),一定要下接助動詞「ない」才可以表達否定(「走らない」=「不跑」),或接助動詞「う」才能表達意志或勸誘(「走ろう」=「我們跑吧!」)。「命令形」當然就是表達命令的形態,如「走れ!」(快跑!) 一般的日漢辭典都肯定會在附錄中列出用言的活用一覽表,您可以自己去參照,因此各種動詞詳細的活用法,這裡就不多加贅述。
(2)五段活用動詞就是動詞的一種。之所以稱為「五段」,是因為它們的活用形橫跨假名表的五段音(a, i, u, e, o),如「走ら(-a; 未然)・走り(-i; 連用)・走る(-u; 終止、連體)・走れ(-e; 假定、命令)・走ろ(-o; 未然)」
(3)兩種形容詞的不同,主要在於修飾名詞時用「い;i」還是「な;na」。i-形容詞用前者,如「厚(あつ)い本」(厚厚的一本書)。na-形容詞(傳統文法稱為「形容動詞」)用後者,如「元気(げんき)な子供(こども)」(健康活潑的孩子)。
(4)不是「音變」而是「音便」。「音便」是為了發音方便而產生的音韻上的變化。「促音」是兩個音節間急促停頓一下的現像,「鼻音」就是「ん(n; ㄣ)」音。 促音便最明顯的例子是一些五段動詞的連用形後接「て」「た」的時候的形態。例如「立(た)つ」「切(き)る」接「て」「た」時應該作「立ちて・立ちたり」「切りて・切りたり」(文語的文法就是如此;「た」在文語中作「たり」),可是在現代口語裡,為了發音簡便,通通變成了促音:「立って・立った」「切って・切った」,這就是促音便了。五段動詞中,辭書形以「う(笑う)」「つ(待つ)」「る(帰る)」作語尾者接「て」「た」都非用促音便不可。 鼻音便出現在以「ぬ(死ぬ)」「ぶ(遊ぶ)」「む(読む)」作語尾的五段動詞的連用形接「て」「た」的時候。本來在文語中作「死にて・死にたり」「遊びて・遊びたり」「読みて・読みたり」者,在現代口語為了簡化發音,就用鼻音便,成了「死んで・死んだ」「遊んで・遊んだ」「読んで・読んだ」。請注意,鼻音便後接的「て」「た」也隨之濁音化,變成了「で」「だ」。 箱子云云的日語是「箱の中に猫がいる」,其中的「が」是個助詞,標示「貓」是這個句子的主語,中文裡沒有對應的字。這是因為在日語裡,一個名詞是主語或賓語或什麼其他的句子成分,都是由不同的助詞來標示,而中文則主要靠詞序(例如中文主語出現在動詞前,賓語則在動詞之後)。
2007-01-05 23:59:00 補充
日語動詞主要可以分成三大類。第一類就是「五段動詞」,數目最多。第二類稱作「一段動詞」,數目也不少,僅次於五段動詞,活用法也較五段動詞單純。第三類是「變格動詞」,即不規則動詞,只有幾個罷了。 嚴格來說,在學界裡,這三類動詞還可以分得更仔細,不過一般學習日語的人完全不必去理會。 這三類動詞純粹以它們的活用法來分類,各類動詞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傾向,也沒有限制某類動詞只能用在某種句型裡,更沒有說一個動詞時為「五段動詞」,時為「一段動詞」如此變幻莫測的,每個動詞都只屬於三類中的其中一類而已。說話寫作時,只要動詞的意義恰當、活用法正確就行了,沒人會去理睬是哪類的。
2007-01-06 09:42:32 補充
要指出的一點是,日本所出版的日語學習教材已經幾乎完全取消這些傳統的術語了,因為如上所述,這些以文語的文法為準的名稱無法充分反應現代日語的面貌,對外國人來說也艱深難懂。現在多用較為貼近實際用法,容易明白的名稱。這類新的名稱並不完全統一,不過一般而言,終止形和連體形統稱「辭書形」;連用形稱「ます形」;連用形+「て」因發生「音便」而自成一格,用法又極其廣泛,故稱為「て形」,這是傳統文法所沒有的分類。未然形分兩種:表示否定的稱「否定形」,表示意志或勸誘的稱「意志形」。假定形和命令形則保持原名,不過有稱假定形為「ば形」者。
2007-01-06 09:52:07 補充
動詞的種類也有新的名稱。五段動詞稱「第一類動詞(グループ1動詞)」,一段動詞稱「第二類動詞(グループ2動詞)」,變格動詞稱「第三類動詞(グループ3動詞)」。 以上只能對動詞的活用作輕描淡寫的描述。這個課題其實牽涉範圍很廣,研究起來是可以寫成書的。坊間有很多詳說日文文法的參考書,可以自行參考。
不過從以上看來,應該也是從知識家或是哪裡拷貝過來的,是誰的我也不知道了,還是好好的整理給需要的人看吧。
(1)在日語裡,動詞、形容詞統稱為「用言」,因為它們會因意思不同(如表示否定、過去、意志、命令等)而改變形態。日語文法稱這現像為「活用」,您列出的「~形」就是各種各樣的活用方式(活用形)。「辭書形」,或作「原形」,顧名思義,即用言最基本的形態,用辭典查動詞的時候,也一定要把動詞還原到辭書形才找得到。
例如,在文章裡看到「走(はし)って」「走ります」「走れ」「走らない」等,都要把它們還原到原形「走る」才能找到這個動詞的意思(「跑」)。
打個比方,如果讀英文時看到loving, loved等詞,一定要還原成love才能在辭典裡查到,日語的辭書形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「辭書形」是教外國人日語時用的術語,在日本本土的文法中稱之為「終止形」,因為句子以用言結束(終止)時,如果無須附加什麼特別的意義,如過去、命令、假定等等,往往就會用該用言的原形,所以把原形稱作「終止形」。 「連體形」,顧名思義,就是後面可以連接「體言」(名詞)的活用形。換句話說,用言要修飾名詞時,就要用連體形,例如「走る人(奔跑的人)」的「走る」就是連體形,修飾著「人」。
不過,在現代日語裡,連體形和終止形其實已經變得一模一樣,再也沒有區別的必要了,因此日語教育界將兩者統稱為「辭書形」來方便外國人掌握。之所以會有「連體形」和「終止形」兩個不同的名稱,是因為日語的文言文(稱「文語」)裡,兩者有別,不得不區分,例如文語中「死(し)ぬ」是終止形,可是連體形則是「死ぬる」,而現代文法用語又繼承了文語的分類法,因此出現一個形態兩種名稱的不自然現像。
現代語中「死(し)ぬ」和「死ぬる」統一成「死ぬ」,終止形和連體形完全相同,文語的連體形「死ぬる」則已經消亡。 「連用形」,顧名思義,就是連接「用言」(動詞、助動詞)的形態。比如,「走る」的連用形是「走り」,下面接助動詞「ます」成為「走ります」就可以讓語氣變得客氣些;下面接別的動詞,如「抜(ぬ)く」,就變成複合動詞「走り抜く」,意思從「跑」變成「跑完全程」。 「假定形」,顧名思義,就是表達「如果」「假設」時用的。不過假定形絕對不能單用,一定要下接「ば」,才能正確地表達「如果」的意義,例如「走れ」+「ば」=「走れば」(如果跑的話)。 「未然形」,所謂「未然」就是「還未發生」的意思,用來表達否定(「沒~」「不~」)或意志(「我想~」「我要~」)、勸誘(「~吧!」)。未然形也不可以單用(「走ら・走ろ」),一定要下接助動詞「ない」才可以表達否定(「走らない」=「不跑」),或接助動詞「う」才能表達意志或勸誘(「走ろう」=「我們跑吧!」)。「命令形」當然就是表達命令的形態,如「走れ!」(快跑!) 一般的日漢辭典都肯定會在附錄中列出用言的活用一覽表,您可以自己去參照,因此各種動詞詳細的活用法,這裡就不多加贅述。
(2)五段活用動詞就是動詞的一種。之所以稱為「五段」,是因為它們的活用形橫跨假名表的五段音(a, i, u, e, o),如「走ら(-a; 未然)・走り(-i; 連用)・走る(-u; 終止、連體)・走れ(-e; 假定、命令)・走ろ(-o; 未然)」
(3)兩種形容詞的不同,主要在於修飾名詞時用「い;i」還是「な;na」。i-形容詞用前者,如「厚(あつ)い本」(厚厚的一本書)。na-形容詞(傳統文法稱為「形容動詞」)用後者,如「元気(げんき)な子供(こども)」(健康活潑的孩子)。
(4)不是「音變」而是「音便」。「音便」是為了發音方便而產生的音韻上的變化。「促音」是兩個音節間急促停頓一下的現像,「鼻音」就是「ん(n; ㄣ)」音。 促音便最明顯的例子是一些五段動詞的連用形後接「て」「た」的時候的形態。例如「立(た)つ」「切(き)る」接「て」「た」時應該作「立ちて・立ちたり」「切りて・切りたり」(文語的文法就是如此;「た」在文語中作「たり」),可是在現代口語裡,為了發音簡便,通通變成了促音:「立って・立った」「切って・切った」,這就是促音便了。五段動詞中,辭書形以「う(笑う)」「つ(待つ)」「る(帰る)」作語尾者接「て」「た」都非用促音便不可。 鼻音便出現在以「ぬ(死ぬ)」「ぶ(遊ぶ)」「む(読む)」作語尾的五段動詞的連用形接「て」「た」的時候。本來在文語中作「死にて・死にたり」「遊びて・遊びたり」「読みて・読みたり」者,在現代口語為了簡化發音,就用鼻音便,成了「死んで・死んだ」「遊んで・遊んだ」「読んで・読んだ」。請注意,鼻音便後接的「て」「た」也隨之濁音化,變成了「で」「だ」。 箱子云云的日語是「箱の中に猫がいる」,其中的「が」是個助詞,標示「貓」是這個句子的主語,中文裡沒有對應的字。這是因為在日語裡,一個名詞是主語或賓語或什麼其他的句子成分,都是由不同的助詞來標示,而中文則主要靠詞序(例如中文主語出現在動詞前,賓語則在動詞之後)。
2007-01-05 23:59:00 補充
日語動詞主要可以分成三大類。第一類就是「五段動詞」,數目最多。第二類稱作「一段動詞」,數目也不少,僅次於五段動詞,活用法也較五段動詞單純。第三類是「變格動詞」,即不規則動詞,只有幾個罷了。 嚴格來說,在學界裡,這三類動詞還可以分得更仔細,不過一般學習日語的人完全不必去理會。 這三類動詞純粹以它們的活用法來分類,各類動詞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傾向,也沒有限制某類動詞只能用在某種句型裡,更沒有說一個動詞時為「五段動詞」,時為「一段動詞」如此變幻莫測的,每個動詞都只屬於三類中的其中一類而已。說話寫作時,只要動詞的意義恰當、活用法正確就行了,沒人會去理睬是哪類的。
2007-01-06 09:42:32 補充
要指出的一點是,日本所出版的日語學習教材已經幾乎完全取消這些傳統的術語了,因為如上所述,這些以文語的文法為準的名稱無法充分反應現代日語的面貌,對外國人來說也艱深難懂。現在多用較為貼近實際用法,容易明白的名稱。這類新的名稱並不完全統一,不過一般而言,終止形和連體形統稱「辭書形」;連用形稱「ます形」;連用形+「て」因發生「音便」而自成一格,用法又極其廣泛,故稱為「て形」,這是傳統文法所沒有的分類。未然形分兩種:表示否定的稱「否定形」,表示意志或勸誘的稱「意志形」。假定形和命令形則保持原名,不過有稱假定形為「ば形」者。
2007-01-06 09:52:07 補充
動詞的種類也有新的名稱。五段動詞稱「第一類動詞(グループ1動詞)」,一段動詞稱「第二類動詞(グループ2動詞)」,變格動詞稱「第三類動詞(グループ3動詞)」。 以上只能對動詞的活用作輕描淡寫的描述。這個課題其實牽涉範圍很廣,研究起來是可以寫成書的。坊間有很多詳說日文文法的參考書,可以自行參考。
不過從以上看來,應該也是從知識家或是哪裡拷貝過來的,是誰的我也不知道了,還是好好的整理給需要的人看吧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